王搏:建“最干净捐赠桥梁”
时间:2011年04月29日08:22 阅读:30168次 录入:wangbo( 2009-12-12 16:29:53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6版
■在路上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京雪
12月初的傍晚,王搏坐在北京一家画廊靠窗的沙发上,这是他离京的前两天。
没开桌灯,黑暗中乍眼看去,这个中年男人像块坚硬的石头戳在那里。
听过他故事的人,也容易将他想象成磐石般坚硬的西北汉子,或许像海明威笔下与命运搏斗的硬汉,拥有足够强健的体魄与心脏。否则,一个初中辍学的甘肃农民,没有任何身份背景,他凭着什么能在过去的21年里,靠种地卖粮、打工借贷,孤身一人奔波于广阔贫瘠的西部山村,寻访生活在贫困之中的孩子和代课教师,用相机记录他们的生活,再用相片为他们寻求资助?
他忍受病痛与贫穷,忍受人们对他的猜疑,事实上他与人们互存戒意,但却试图在这个信任匮乏的年代建立一个最干净的捐赠桥梁,向每个付出爱心的人保证,他们的钱一分不少地被花在需要的人身上。
他不是中国最好的摄影师,但他手中的相机改变了上万个西部孩子和代课教师的命运。
过往
前一天,王搏离京前三天的晚上,几个朋友为他张罗了一场讲座,地点是北京西二环的一家咖啡厅。白衬衫黑皮衣,王搏坐在咖啡厅里间前排的角落,慢而简短地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投影屏上放映着他多年来拍摄的一组照片,都是些西部孩子,有红扑扑的脸颊粗糙的手。20几个听众安静地看着,他们多是摄影爱好者或热心公益的青年。外间客人谈笑的声音、拖动椅子的声响,蔓延在这份安静里,显得王搏的讲述和他的照片与整个咖啡厅格格不入。
王搏讲得很平淡,表情严肃,其间偶尔笑笑,在并不可笑的地方,例如“这些年我是很艰难、很贫困地做这件事”。
上世纪80年代末,在风景区里为游人拍照赚钱的王搏,初次将镜头对准西部山村失学的孩子。他想,看到这些照片,当地有关部门也许会做点什么。当他拿着照片找上门去,却发现他这个没有身份的农民,原来并没有“资格”做这些。震惊之后,这个没资格的农民认真起来,拍摄、记录更多失学孩子的生活,并尝试通过自费办影展的方式,为照片上的孩子寻找资助。
甘肃、宁夏、青海、陕西……一个个山村被他徒步走过,“你在车上,会错过很多孩子。”王搏说。
8万多里山路,三四万张照片,1万多个重返校园的孩子,1988到2009,24岁到45岁,21个年头,一个王搏。
坚持
讲座提问环节,有人问王搏是否考虑与其他机构合作。他提到最近一次与一家基金会不欢而散的谈判,并反复强调要坚持“一对一”的资助方式。
王搏影展的每张照片底下都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写着照片上孩子的姓名与处境。想捐助的人可以通过照片选择受助人,签订协议,之后按照地址自行与受助人联系。这就是王搏口中的“一对一”资助。
几万里山路与人们的猜疑,教给王搏很多朴实的道理。他说他不能收任何人的钱,因为无法保证转钱的过程中没有问题,“为什么人会变坏呢?只要有钱,人可能就会想得多一些。”
与别的机构合作,“我要知道他们怎么用钱,是抽取部分管理费用后把钱打给学校,学校再分吗?这样一层层下去就走远了。”
为了“要对得起资助人”,他重走山路回访,查看资助人的钱有没有确实用在受助孩子的教育上。
为他张罗讲座的朋友说,王搏是在没有网络的时代,开始做类似人肉搜索的工作。
提到未来的打算,王搏希望能建立合法化的机构把一对一资助做下去,但这很艰难。
疑问
“那些孩子非让你这么做不可……”信任稀缺的年代,诸如此类的表白未免太没有说服力。
“你没有钱,为什么做这些事?”走到哪里,王搏都被反反复复地质问,他说他厌倦这个问题。
影展上的观众这样问,王搏一一解释。有人签下协议,有人看看他,笑一声:我不上你的当。
“有钱人”也爱这样问,王搏回道:我做这件事没有碍到你,你有钱你会做吗?
某次在偏远的边疆,王搏被当成可疑人物带到派出所。他对要铐住他的民警说,你看清楚我是什么人,我是做什么的。民警看了网上写他的文章,也问了他这个问题,他顶一句:你管不着。
喜欢挖掘他的内心的媒体也这么问,希图了解他从中获得的满足与动力。他说:我没有满足感。我不满足。我有什么可满足的?
这个倔强的西北人。
21年了,还有什么没经历过呢?太多拒绝,太多怀疑,太多不理解,太多欺骗与阴暗、无奈与失落。签了约而不寄钱的资助人,拉着孩子在他面前表演以图获取资助的父母,打着官腔前来盘问的人,说要帮忙结果把他送去派出所的人,总是谈不拢的合作,需要帮助但永远帮不过来的孩子,太多太多。
人们怀疑他,也被他怀疑。“可能我对别人有戒意,别人对我也有戒意”,但他相信自己,“我什么都不怕,我没做什么坏事。”黑暗中一个人走山路,破屋子里掩着门打地铺,和人打架,被人驱逐……“我从没怕过什么。”他又一次强调,秉着一股硬脾气和没多少道理的理由:“我没做坏事。”
休息
“如果说是推卸责任的话,我是想退休了”,这些年,这种话王搏说了不止一次。他其实不是坚硬如石的人,至少没有强健的心脏。王搏今年45岁,一直受心绞痛的困扰。上回在寻访路上犯病,人们从兽医那里给他找来止痛药剂。
但王搏难以停下。这么多年下来,他身后连着无数资助人、受助人。不间断的短信电话,问他受助人情况如何,问他资助人为何没按时寄钱……
这回来北京,他想找个志愿者,找一个这样的人:至少能拿出10个月的时间,跟着他去西部山村寻访;这个人要能吃苦,因为所有想得到的困难都会遇到;这个人要有爱心,而非短暂的热情;这个人不需要有多高的摄影技术,只要能拿起相机拍照,因为他即将走过的地方,往往会让人忘记摄影技巧。
认识王搏多年的朋友看着他叹气:他这个人,挑剔,要求太高。
在这场讲座上,他没有提到的是,他想找的是一位成熟的志愿者,跟着他走两个月就能独立继续工作,最好不仅仅是10个月,而是把这件事长期做下去。
晚上八点多,讲座结束,王搏与几个青年来到咖啡厅外面的房间继续交流。他问几个年轻人想不想做志愿者,“呃……我考虑考虑”,一个男孩说完笑了。
离京前一天,王搏同一位资助人去听经济学家的讲座,抄了很多笔记。他有些怀疑,说自己这么些年到底在瞎忙什么呢?就业形势这么糟,那些对孩子们的资助会不会不过是培养出一个个农民工,在城市里活得很辛苦。
他说志愿者的事现在看来是没什么希望了,如果身体可以,他会再干下去。
也是这天,他发来短信问:北京一个单亲家庭的高三女生得了白血病,能否让媒体关注一下?
→返回←
爱心·王搏计划
“爱心·王搏计划”:一项由甘肃农民纪实摄影家王搏老师发起的民间性质的西部贫困儿童助学行动,历经十余载,坚持不已。王搏老师通过自己的亲身走访和实地拍摄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并通过在各省市和高校举办影展的方式现场寻找资助人,通过“一对一”的方式使成千上万名贫苦的孩子得到社会好心人士的帮助。自2002年起,资助形式逐渐向网络化转变,为实现更广泛的宣传和更高效的管理。至2005年,我们的第一个网站资助孩子数目已突破300名。2005年春天,在北京大学就读的一些同学组织了资助行动的义工志愿者团体,并且重新制作了资助网站,希望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使资助行动更好的发展。2007年9月,在已有项目的基础上,爱心·王搏计划与北京大学爱心社儿童组河北丰宁贫困学生资助项目合并重组,成立北京大学爱心社资助部,以便更广泛更高效地开展助学助教、图书募捐、实物捐助、心理辅导等活动。通过义工和资助人的民间自发力量,利用经济发达地区资源,帮助贫困地区及弱势群体改善基本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我们期待着您的帮助,我们也同样欢迎您的加入!
在线影展